出处:语词卷 • S • shànɡ • 尚
字词 | 尚书 |
释义 | 尚书 尚书(shànɡ shū) 官名。始于战国,或称掌书,尚即执掌之意。秦为少府属官,汉武帝提高皇权,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,掌管文书章奏,地位逐渐重要。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,分曹办事。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,三公权力大为削弱。魏晋以后,尚书事务益繁。隋代始分六部,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。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、中书、门下三省,尚书省执行政令,职权益重。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,行政全归尚书省。元代存中书省之名,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。明初犹沿此制,其后废中书省,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,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。清代相沿不改,晚清更有增设,如外务部、邮传部等,继又改尚书为大臣。 出处:语词卷 • S • shànɡ • 尚 尚书 亦称《书》、《书经》。“尚”即“上”,意即上代以来之书,故名。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,含诏令、文告、誓词等。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。有些篇如《尧典》、《皋陶谟》、《禹贡》、《洪范》等或为后世儒者补入。西汉初存28篇,系晁错访得秦博士伏胜所口传,即《今文尚书》。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《古文尚书》和东晋梅赜所献伪《古文尚书》两种。今传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《尚书》系《今文尚书》与伪《古文尚书》合编。《尚书》中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。孔子重书教,以之为教本,并视为为政之书。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所雅言:《诗》、《书》,执礼,皆雅言也。”《中庸》:“子曰: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”其中可见中国德教思想的萌芽。注本有唐孔颖达《尚书正义》、清孙星衍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等。南宋朱熹弟子蔡沈所撰《书集传》为元、明、清士人入仕必读之书。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《尚书》,其中《傅说之命》上中下三篇证明《古文尚书》中的《兑命》确系伪作。 出处:教育卷 • 教育史 • 中国教育史 • 教材 尚书 亦称《书》《书经》。儒家经典之一。“尚”即“上”,上代以来之书,故名。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。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。事实上有些篇如《尧典》《皋陶谟》《禹贡》《洪范》等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。西汉初存二十八篇,即《今文尚书》。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《古文尚书》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《古文尚书》两种。现在通行的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《尚书》,就是《今文尚书》与伪《古文尚书》的合编。《尚书》中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。注本有唐孔颖达《尚书正义》、清孙星衍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等。 出处:哲学卷 • 经 学 史 • 经传 篇名 注疏 尚书 ❶官署名。秦始置于宫禁。西汉沿置,设令、仆射、丞、尚书吏,职掌收发文书,传达记录诏命章奏,隶少府。西汉中期后,渐成为重要宫廷政治机构。成帝时,于令、仆射外,定置尚书五员,分曹治事,领诸尚书郎。然未主持政务。东汉置尚书台,魏、晋以来置尚书省,职权更为扩大。 ❷官名。战国秦、齐等始置,为管理文书的小吏。秦代由少府遣吏四人,在宫中收发文书,称尚书,地位甚轻。自武帝至成帝初年,置四员,分曹治事,领诸郎,掌管机要,职权渐重,为中朝重要宫官。成帝建始四年(公元前29年)增置尚书为五员,分治常侍、二千石、户(民)、主客、三公诸曹。东汉尚书台分六曹,身兼宫官与朝官双重身份,既掌拟诏纳奏出令,又可向行政机构直接下达政令,秩位虽轻,职权颇重。魏、晋、南北朝出为朝官,分掌尚书省诸曹,品秩提高,不再直接向皇帝奏事。隋、唐为尚书省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长官,分掌行政事务,正三品。历代因之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于中书省置六部,各设尚书,正三品。十三年废中书省,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,成为国务大臣,地位、职权均较前重要,正二品。清置为六部、理藩院长官,权任较明为轻。雍正八年(1730年)升从一品。光绪年间先后成立、改设外务、民政、度支诸部,均置尚书为长官,宣统三年(1911年)改名大臣。太平天囯亦置,为东、西、北、翼王殿属下官。 出处:中国古代史 • 历代官制 尚书 亦称《书》、《书经》。儒家经典之一。“尚”即“上”,上代以来之书,故名。相传为孔子编定,但从《尚书·尧典》等篇内容看,是战国时编定的。西汉最初流传的《尚书》是秦博士伏生传下来的,有二十八篇,被称为《今文尚书》。另有据传汉武帝年间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《古文尚书》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《古文尚书》两种。现通行的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《尚书》,就是《今文尚书》与伪《古文尚书》的合编。《尚书》对研究夏、商和西周的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价值,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有尊君保民、明德慎罚、无偏无党、用人唯贤等等,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,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。《尚书》重要注本,除孔颖达的注疏外,以清代孙星衍的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为最完备。 出处:政治学社会学卷 • 政 治 学 • 政治思想和学说 •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尚书 官名。始置于战国,或称为“掌书”。秦代于“少府”内设“尚书”,长官有令、丞。汉武帝为提高皇权,设尚书在左右办事,掌管文书章奏,其地位逐渐重要。汉成帝时,置尚书五人,分曹办事。东汉于“少府”设尚书令一人,秩千石,尚书仆射一人,秩六百石,尚书六人,秩六百石,这套组织即形成“尚书台”,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,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。魏晋以后,尚书事务日繁。曹魏设尚书五人:殿中、兵部、驾部、南部、北部。隋设六名尚书:吏部、民部(度支)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(都官)、工部。唐代更定六部为: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。隋唐以后,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,尚书省即其中之一,职权益重。宋以后,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,行政全归尚书省。元代存中书省之名,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。明初相沿,其后废中书省,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。清代相沿不革。但雍正设立军机处后,尚书的参政作用下降。 出处:政治学社会学卷 • 政 治 学 • 政治制度 • 中国政治制度 • 古 代 尚书 亦称《书》、《书经》。儒家经典之一。“尚”即“上”,上代以来之书,故名。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。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。事实上有些篇如《尧典》、《皋陶谟》、《禹贡》、《洪范》等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。西汉初存二十八篇,即《今文尚书》。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《古文尚书》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《古文尚书》两种。现在通行的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《尚书》,就是《今文尚书》与伪《古文尚书》的合编。《尚书》中保存商、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。注本有唐孔颖达《尚书正义》、清孙星衍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等。 出处:中国古代史 • 中国史学史 • 史料 • 史 料 • 先秦、两汉 尚书 亦称《书》《书经》。儒家经典之一。“尚”即“上”,上代以来之书,故名。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。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。事实上有些篇如《尧典》《皋陶谟》《禹贡》《洪范》等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。西汉初存二十八篇,即《今文尚书》。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《古文尚书》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《古文尚书》两种。现在通行的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《尚书》,就是《今文尚书》与伪《古文尚书》的合编。《尚书》中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。注本有唐孔颖达《尚书正义》、清孙星衍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等。 出处:哲学卷 • 中国哲学史 • 著 作 |
随便看 |
|
修远网汉语字词典收录72225条汉语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汉语字词的翻译、注释及用法释义,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。